本部落格名稱的由來:「三一三十一」=神恩典的餘數

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歷史(二)

1557年﹐葡萄牙人在香港不遠的澳門建立了據點。這個葡萄牙殖民地從此成為許多傳教工作的跳板﹐包括著名的天主教耶穌會(Jesuits)傳教士利瑪竇(Matthew Ricci)。1600年﹐利瑪竇抵達北京﹐透過他修理時鐘及繪畫地圖的技巧﹐博得皇帝的稱贊。利瑪竇在北京十年﹐逐漸建立了一個為數二千人的教會﹐信徒包括一些著名氏族和杰出的知識分子。他也出版了一套中國教會禮儀守則及其它的基督教書籍。

利瑪竇跟後來許多的傳教士一樣﹐在華傳教時﹐面對著一些難題﹕如何用中文辭匯解釋基督教的真理﹖哪一些中國古代的習俗可以被基督教所接受﹖如果要中國人接受基督教﹐一定要減少它的異域特性──但說時容易做時難。經過許多學習和思考﹐利瑪竇認為中國人有關敬拜孔子的禮儀和對家庭的觀念﹐有其社會意義﹐華人基督徒可繼續遵行。他相信中國基督徒最終可以自己定出持守或廢棄的指標。

繼利瑪竇之後﹐有德國籍耶穌會士湯若望(Johanne Adam Schall vonBell)﹐他在1622年抵達北京。湯若望通曉天文學﹐能准確地預言日蝕﹑月蝕的時間﹐在皇宮的欽天監和歷學館中得到一份差事。那時基督徒的人數增加得很快﹐其中包括了皇帝的一位妃嬪和她的兒子。在大明帝國滅亡之後﹐湯若望幸保性命﹐而且得到滿清皇朝的任用。

在十七世紀中﹐除耶穌會外﹐還有天主教方濟各會(Franciscans)及道明會(Dominicans)的傳教士在華工作﹐也均有一些成績。1674年羅馬教廷設立了第一位中國主教。

然而關于如何稱呼神及哪些中國禮俗可被教會接納等爭論性的問題﹐卻仍然存在﹐甚至後來使教廷和中國教會的關系惡化﹐產生磨擦。踏入十八世紀﹐對基督徒的逼迫增加了﹐教友大為減少﹐教堂也受到毀壞。到了十八世紀末﹐天主教在中國的基業幾乎完全崩潰﹐只有少數勇敢的傳教士仍在暗地裡堅持和奮斗。

戴德生的父親應該常常提到第一位到華傳教的教士──馬禮遜(Robert Morrison)﹐他在1807年9月乘一艘美國商船抵達廣州。他初時差不多被迫在躲藏中過活﹐但到了1809年﹐他卻被英國東印度公司(East In-dia Company)聘任為「通事」(翻譯)﹐給他薪金﹐也給他安全和保護。他成為一位中國語文及哲學的專家﹐他說中國人的智慧是「神賜予任何族類中一件最大的禮物」。


第一位到華傳教的教士──馬禮遜(Robert Morrison)
出生:1782年1月5日
出生地:英格蘭諾森伯蘭郡
逝世:1834年8月1日(52歲)
國籍:英國

馬禮遜在廣州工作二十五年﹐這也是歐洲人唯一能踏足的中國土地。馬禮遜認為中國人最需要的是基督﹐他努力不斷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﹐為的是更有效地向他們傳講福音。1814年﹐他為第一個中國信徒施洗﹔1819年﹐他完成了中文新舊約聖經的翻譯工作﹔之後他又完成了第一部漢英字典。愈來愈多中國基督徒受洗加入教會﹐其中一位後來更受按為牧師﹐在華人當中傳教。

然而﹐當馬禮遜在1834年逝世時(戴德生當時只有兩歲)﹐在中國傳道的機會並不比他來時好得了多少。直至那時﹐只有三名來自歐洲的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工作。負責印刷的麥都思教士(Walter Meshurst)在1817年來華﹐以中國裝束在內地旅行﹐並分發福音小冊﹔衛三畏(Wells Williams)在1833年抵華﹐他就是後來著述《中華帝國》(The Middle Kingdom)一書的歷史家﹔還有一位來自美國的醫生伯駕(Peter Parker)﹐他在廣州開設了一家眼科醫院﹐使一般中國人稍減對傳教土的歧視。

在戴德生的青年時期﹐已久聞一位傳教士的大名﹑他就是荷蘭傳道會差派到中國傳教的郭實獵(Gutzlaff)﹐後來成為英國殖民地香港政府的翻譯。郭實獵的書籍鼓舞了英國許許多多年輕基督徒的心靈﹐他在中國沿岸的種種傳奇事跡﹐對于商人﹑海員及政客皆耳熟能詳﹐令人津津樂道。郭實措有一個想法﹐就是訓練中國基督徒到全國的十八個省份傳教。 他成立了以中國基督徒為主的聯會﹐協助推行分發聖經和教導聖經的工作。

可惜郭實獵被他屬下的華人信徒欺騙了﹐他機構裡的人幾乎全是騙子及吸食鴉片煙的癮君子﹐他們所寫的旅行布道日記都是虛報的﹐所呈遞的受洗信徒名單也多是捏造的。當郭實措獲悉這一切﹐他極之灰心失望﹔他雖然竭力重組一切﹐但新工作還未開始﹐他就郁郁而終了。

中國人的仇外情緒是十分普遍的﹐除了廣州外﹐外國人均不准到任何地方。縱使英國的基督徒為中國傳教工作已經祈禱了將近半個世紀﹐但最後令中國的大門打開的﹐卻是西方列強加予中國政治和經濟壓力。中英鴉片戰爭之所以在1839年爆發﹐一方而是由于英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﹐堅持要向中國售賣印度鴉片﹐另一方面也因為中國對貿易關系的限制﹐以及對外人的不平待遇和敵視。

1842年﹐鴉片戰爭終以簽訂南京條約結束了。英國人得到的利益包括﹕割讓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﹔五口(廣州﹑廈門﹑福州﹑寧波﹑上海)開放﹔外國人享有治外法權﹔外國可以在各條約口岸設立領事館﹐領事官員可和地方官平起平坐﹔英國人民可免受凌辱和限制等等。南京條約中沒有提及宗教﹐但傳教士當然和商人一樣盡量利用這個機會。

當然﹐傳教土都討厭戰爭﹐但他們相信神借此打開了中國的福音大門。然而後來基督教常為人詬病者﹐亦是由于它隨著堅船利炮而進入中國。

資料來源:
1.《摯愛中華》 ─戴德生傳記
2.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-《景教》
3.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-《馬禮遜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